<td id="q8y3y"></td>
      <table id="q8y3y"><option id="q8y3y"></option></table>
      藝術展覽--中國美術家網(讓藝術體現價值)

            當代青年畫家盛信華作品淺賞

            作者:admin2023-07-03 15:07:53 來源:中國美術家網

              【藝術簡歷】

              盛信華 盛世丹青,字南鴻,江西省鄱陽縣人,畢業于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工筆畫協會會員,上饒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

              2015年7月年作品《更待歲寒到幾時》入選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第二屆“夢之青春”遼寧省青年美術新人新作展

              2016年作品《更持歲寒倒計時》入選青春心印-2016第三屆關山月美術館青年工筆畫作品展

              2016年12月作品《尋》入選工·在當代——2016第十屆中國工筆畫作品展

              2018年1月作品《尋》入選“夢的起點”——全國首屆學院派優秀畢業生作品展,并獲得潛力助學金獎

              2018年6月作品《光陰的故事·佳期如夢》獲江右風華——第十屆江西省青年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2019年12月作品《月是故鄉明·寂》入選第二屆“涇上丹青”——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20年1月作品《祖國萬歲》獲江西省第六屆漫畫展優秀獎

              2020年4月作品《風景這邊獨好》入選“紀念南昌高新區建區30周年”書畫展

              2020年8月作品《家山無恙》入選第二屆“品味文化廬陵,書畫魅力江西”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全國美術書法作品大賽

              2023年3月作品《家山無恙》入選2022“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山水畫作品展



              蔣勛:美是一種生活方式


              每一個人都拼命地追求物質方面的部分,甚至說生活忙到沒有時間去感覺周遭的事物,我才恍然領悟,漢語當中‘忙’這個字多么驚人的警告,因為忙是心靈死亡,是心亡。如果心靈死亡,那你有再多的錢,再多的物質,這個心靈的死亡,將帶來更大更大的空虛,所以我就希望通過一些簡單的方式,把像莊子天地有大美這樣的觀念,跟所有的朋友來共同勉勵?!?



              食物本身的美怎么去看待,我們一天有三餐,每一道菜端出來,或者每一碗飯端出來,我們常常講色香味俱全。色,視覺;香,嗅覺;味,味覺。已經動用了三種感覺系統。那么因此這個所謂的色香味俱全是說,我在吃飽飯這件事情上是有審美目的的。



              我餓了,我要吃飽,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已經在做美的功課,我要鍛煉我自己在視覺上對事物的判斷,我也要鍛煉自己在嗅覺上的判斷,以及放到口腔以后,咀嚼它的味覺上的一種快樂。



              因此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文明非常有趣,很早就已經提出一個詞叫“品味”,這個三個口的品,跟味覺的味,都跟吃東西有關,可是品這個字,好像特別復雜的一個對味覺上的提高,所以最后我們發現說,它用來指稱的東西不完全是吃的東西。



              有一種很貴的茶,非常珍貴的茶,叫雨前龍井,或者叫明前龍井,清明節還沒有下雨以前,采收的龍井,它全部是嫩芽,因為下雨以后,雨水一滋潤,這個葉子很快就老了。



              所以他要摘那個下雨以前的嫩芽,然后用80度的溫水,然后釋放出來那一片茶葉在陽光雨水土壤里面所得到的最美的所有的嗅覺跟味覺,所以在品那個茶的時候,它就決不是口渴的時候一口喝下去,而是品,這個時候我們叫做品茶。因為它有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好像在品味自己生命里面一個非常美好的一個記憶。

              東方的品茶,是在講品味的,這個就是我們剛剛所提到的在日常生活里,可能隨時要做的美的功課,可以從喝茶,從食物當中,慢慢的為自己培養這種敏銳的感覺。



              美其實是回來做自己,我能夠不被這個流行所干擾,我知道我自己要什么。

              譬如說,從食物的美學轉到穿衣服的美學,那衣服不過就是求保暖。天氣冷了加衣服,人類最早用樹葉、用動物的皮毛來做衣服,可是慢慢地我們會發現衣服這個東西可能會跟他的某一種生命情調有關。我們今天說品味變成說這個人穿衣服很有品味,因為他有他自己的選擇。



              品味常常被誤解為品牌。如果問一個朋友說,你喜歡穿好的衣服,那你喜歡什么品牌,他可能說我喜歡香奈兒,我喜歡皮爾卡丹,我喜歡阿瑪尼,這叫品牌,并不是品味。



              品牌并不等于品味。品牌的基礎是建立在品味的基礎上,你如果說去盲目的迷信那個品牌,最后就是說,不一定有品味。所以說品味是回來做自己,選擇自己所要的這個東西,是對美的一個感動。



              行不過就是要到一個地方去,離不開交通,離不開運輸??墒墙裉煲粋€城市,它的繁華,它的經濟起飛,常常用人有沒有車子做標志,這個城市有一千萬人口,有四百萬車子,到最后車子都動不了,然后那個速度其實變得緩慢,快不了,全部都塞在那個地方。在這個阻塞的狀況里,你會忽然疑惑人怎么去做選擇。

              行的文化,從最早人怎么用腿走路,用腳走路,到騎馬,騎驢子,坐船,在那個速度感里都有很多對于行走的眷戀。



              我們讀到王維在唐朝的時候跟朋友送別,《陽關三疊》,大家最熟悉的詩句,旁邊種了很多的柳樹,朋友要走了,要出遠門了,送行,喝一點酒,摘柳樹的枝送給朋友,我們現在在飛機場大概就沒有這些儀式了,稱它為儀式是說,因為告別再見面很難,所以有很大的眷戀,不斷的用詩句去表達他對于行這件事情的過程,有一種緩慢,一種緩和的過程。



              我常跟朋友提到說,在看宋代的山水畫里,其實后來最感動的是中國園林里最偉大的一個建筑,就是忽然出現一個亭子。我到拙政園里面走,就會看到一個小亭子,就想到亭子不過就是讓你停下來,停一下吧。你走累了,停一下,這邊風景這么好,為什么不停一下。



              如果人生一生都在趕路,急急忙忙的走,就像剛才提到的忙這個字是心靈死亡了,那他到底能夠看到什么,能夠感覺到什么。在宋畫里,我們看到亭子的位置,大概都在風景最美的地方,我們叫觀景亭,它是可以眺望到最美的風景,或者在湖心有一個亭子,都是告訴你,你的人生不一定是拼命趕路的,能夠停下來,你才能夠感覺到周遭的東西,所以停跟忙剛好變成了一個互動。



              我想這是保留在我們語言當中最好的美學提示,它不是一個偉大的體系,可是它告訴我們說人生到底應該怎么去看,所以我常常會反省或檢討我自己,我是不是太忙了,我有必要這么忙嗎,還是應該留出一些時間給我自己,這個時間我可以去感覺我生活周遭的東西。



              我有車子,如果今天很急著到一個很遠的地方,我可以開車去,可是如果今天剛好是禮拜六、禮拜天,沒什么事干,春天樹都發芽了,要不要出去走一走,欣賞春天的美景,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所以我們一再提到美是一種選擇,我面前有這么多的菜,我選擇我吃什么;我有車子,可是我有時候不要那么快,美的選擇有時候非常困難,因為別人會覺得你坐地鐵來,你是不是沒有車子,所以美絕對不能跟人比較,跟別人比較很辛苦。別人吃什么,我要吃什么,別人開什么樣的車子,我要開什么樣的車子,非常辛苦。

              美是回來做自己,知道自己生命應該用什么樣方式去活著,我覺得它是一個大智慧。

              分享到:
              責任編輯:靜愚
          poronovideos少妇_亚洲欧美性网友自拍_日本A级三分钟免费视频_性交欧美日韩图片

          <td id="q8y3y"></td>
            <table id="q8y3y"><option id="q8y3y"></option></table>
            Processed in 0.083(s)   10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53(mb)